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基地成果 >> 学术论文 >> 正文
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——以武当文化为例
2024年09月19日 17:19 李田玲 黄永昌 点击:[]


2023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,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,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,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。中华文明从来不是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,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,化解冲突、凝聚共识。武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,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提供了良好素材。

武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

武当文化是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,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,是中华文化的瑰宝。从内容上看,武当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,涉及道家理论、历史、建筑、文学、艺术、民俗、武术等方面,囊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类型和表现形式。从核心理念上看,武当文化内蕴上德若谷的为人处世理念、孝忠诚信的伦理道德理念、洞天福地的生态环保理念、上善若水的社会公益理念、有容乃大的文明包容互鉴理念,在区域层面联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治理思想、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、富民厚生的经济伦理、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等精华内容

武当文化是中华文明“向内凝聚”突出特性的集中体现,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,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形式依托。

建设路径与方法

依托武当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,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,立足实际、突出特色。

首先,遵循“两个结合”的根本要求,实现武当文化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换,为依托武当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提供科学本体。“两个结合”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,其中,“‘第二个结合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”。要激活武当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,以焕发新生命力的武当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

其次,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,为依托武当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夯实学理基础。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梳理、总结、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、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等内容,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。依托武当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,要坚定文化自信,巩固文化主体性,讲清楚武当文化的历史脉络,尤其是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结合;讲清楚武当文化的内容结构,尤其是要讲清楚它在“深刻的思想体系、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、独特的制度创造”等方面的独特贡献;讲清楚武当文化的显著特征,尤其是要讲清楚它对中华文明显著特征的地方性彰显。

最后,坚持系统观念,以“五位一体”的整体设计,为依托武当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探索实践路径。一是推进课程化建设,开设“武当文化”课程,以明确的课程目标、丰富的课程内容、科学的课程设计等,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建设机制,以机制催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力。二是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作用,寻求武当文化与思政课的契合点,以典型案例、格言警句、专题教学等形式将武当文化融入思政课。三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,形成相关专业特色课程,在相关学中设定武当民俗、文化旅游、艺术与创意、武术与养生等研究方向,推动武当文化特色学科群建设。四是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课程,开设“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”“国学经典导读”“武当艺术”等课程,形成课程集群优势。五是开展“第二课堂”活动,营造校园文化氛围,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全环境育人”新样态,利用好书香校园、课外实践、团学组织等渠道,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主题教育。

价值意蕴与内涵

依托武当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,巩固和发展了文化主体性,坚定了文化自信。文化主体性建立在“两个结合”基础上,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。依托武当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,首要前提就是推动武当文化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。在这个过程中,以小见大地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,真正建立起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,让文化自信有根本依托,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目标。

依托武当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,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可感,迸发出以文化人、润物无声的力量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,武当文化既包括武当古建筑群、武当武术、武当音乐、武当道茶等,也在精神层面凝练成“太和”理念,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。因此,武当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载体,让学生在观光、习练、品茗、赏乐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,在系统学习武当文化的历史脉络、内容结构和显著特征中,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依托武当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,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体系化建设,产生了综合示范效应。具有适用性,实现了公共课与专业课的结合,兼顾了课程广度和深度;实现了传统讲授与新教学方式的融合,具有创新性,兼顾了课程特征、师资力量和学生实际,实现了课程教学与第二课堂的集合,突出互动性,兼顾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,实现了教师专职与兼任的汇合,具有统合性,延伸了课程空间,充实了课程力量: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、国际交流的配合,具有综合性,探索了高等学校五大任务的实践路径,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


(作者单位: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;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)
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