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基地新闻 >> 基地新闻 >> 正文
市第六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征康:让武当山下民间文化世代传承
2018年11月23日 12:19  点击:[]


1938年出生的李征康是原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文化站职工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,他相继发现了伍家沟故事村、吕家河民歌村、青塘武当神戏和太极拳发祥地杉沟村,并因此享誉全国。从一名乡镇文化工作者到全国民俗文化研究专家,他一步一个脚印,将浮躁与功利抛于脑后,一生专心只做一件事——传承民间文化。


秦楚网讯(十堰日报)记者 纪枫波


      1938年出生的李征康是原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文化站职工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,他相继发现了伍家沟故事村、吕家河民歌村、青塘武当神戏和太极拳发祥地杉沟村,并因此享誉全国。从一名乡镇文化工作者到全国民俗文化研究专家,他一步一个脚印,将浮躁与功利抛于脑后,一生专心只做一件事——传承民间文化。


       李征康老人中等个头,肤色偏黑,看上去质朴谦和,精神抖擞。“下得了真工夫,坐得了冷板凳”是大家对李征康的印象。在他家,卧室除了一张床,四周都堆满了书籍。窗前有一个书桌,堆满了李征康收集的资料。


      “这是我自己写的书,有《鸳鸯传记》《武当山传说》《伍家沟民间故事集》《吕家河民歌集》等,这些都是我多年的研究成果。”李征康告诉记者,他只上过小学四年级,但因为生在六里坪、长在六里坪,从小听武当山的民间故事长大,最终走上研究民俗这条路。“自学、请教老师、同村里老人聊天,能用的方法我都用上了,把听到的故事全部记载下来,每天晚上回家整理,就这样慢慢写成了书。”到现在,李征康身上每天还带着一个小本子和笔,不时记录当天听到的趣事。


       李征康回忆,虽然不少村落都是民间文化富矿,但要将这些素材搜集起来并不容易。


     “我以伍家沟为例来讲讲这其中的曲折吧!”李征康介绍,起初他的目的地并不是伍家沟,而是另一个村,但是当地人看着他天天背着录音机在村里转悠,还一直问老故事,就对他起了疑心。“那时候,大家都一门心思种地,觉得我不务正业,就把我赶走了。”被赶走那天下大雪,李征康从傍晚一直走到夜里,本想连夜赶回镇上,谁料天黑认错了方向,走到了伍家沟村,他便索性从伍家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。从那时至今,他搜集故事多达580个,光是相关书籍就写了3本。


     “有一次,我碰到一位特别会讲故事的老伯,可是老伯说什么也不肯告诉我全部的内容,我就厚着脸皮跟着他。他下地干活,我就帮着干;他家水缸没水了,我就去村口帮他挑水;他想吃面,我就去给他磨面。最终,老人向我打开了话匣子,我搜集到了两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。”李征康说。


       多年来,他先后被推选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理事长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客座教授,并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他先后出版《桃花洞》《武当山传说》《伍家沟民间故事集》《武当情歌》《伍家沟民间歌谣集》《张三丰寻踪传说》《吕家河民歌集》等10余本民间文学专著,共计400余万字。


      2009年9月,李征康被评为“十堰群英人物”,2010年又被评为 “感动十堰人物”。2016年以来,他先后获得荆楚楷模、十堰市第六届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。


       虽然荣誉等身、成就卓著,但李征康却从未停止工作脚步。如今,李征康除了接待热心民间文学的来访者,还在研究中国太极拳发祥地的开发和保护事宜,同时全力将伍家沟民间故事、吕家河民歌和青塘武当神戏3个项目打包,争取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    “我都80岁了,要抓紧时间把手上掌握的资料整理出来,不然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料就废了。”李征康说,只要还能动,就会在整理传承民间文化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。
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