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 “方志乃一方全史”。在地方志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政治、军事、经济事件,而是包括行行业业的全景式记忆;不仅仅是 “喧嚷一时的新闻”,还有地理、气候、民俗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地方历史画卷。
《十堰市志》是反映十堰辖域山乡巨变的历史画卷。 《十堰市志》作为《郧阳府志》的延续,记载清同治五年(1866年)至公元2008年郧阳府、郧阳地区、十堰市的发展历史,时间跨度140多年。在这个时间段里,中国历史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,十堰也经历了从偏僻山乡到现代城市的巨大跨越。从十堰城区市政建设角度看,由过去一条老街几道堰的山野乡村,到50多条城市道路纵横交错,城市供电、供水、排水等工程的建成,满足了70多万人的基本生活需求。从经济发展角度看,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现代工业、农业、服务业体系的建设,老百姓告别了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的物质匮乏时代,生活水平极大提高,生活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。从交通角度看,汉丹铁路、襄渝铁路的建成,国道、省道、通村公路建设改造及高速公路建设的铺开,极大地改善了鄂西北山区的交通条件。从地理环境角度看,无论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,还是汉江、堵河水利梯级开发,无论是第二汽车制造厂(现为东风公司)建成,还是商用车之都的建设,都深刻地改变了十堰辖域2.3万多平方公里国土的地理面貌,以 “翻天覆地”、 “沧海桑田”等词来形容这种变化一点也不过分。
《十堰市志》是建设者的丰碑。反映十堰市巨大变化可以用一连串的数据来说明,但透过这些枯燥的数字,我们应该看到这个城市所有建设者的身影。无论是挑着箩筐、推着推车的10万丹江口大坝建设者,还是唱着革命歌曲、坐着敞篷卡车来到十堰的二汽建设者,无论是修建襄渝铁路的铁道兵、民兵,还是在城市里建起一座座高楼的建筑工人,是他们用双手、用血汗建起了这座城市、这片热土上的每一处新景观。 《十堰市志·人物卷》记述了建设者中的佼佼者。
《十堰市志》是奉献者的史诗。人们说十堰是一座移民城市,为了二汽建设将孩子托付给亲友的上海科技人员、东北产业工人是移民,为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整个村庄外迁的均县 (现为丹江口市)人、郧县人也是移民。尤其是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,十堰移民作出了巨大牺牲,他们舍小家为大家,体现的是勇于奉献、勇于牺牲、服从大局的十堰精神。《十堰市志》相关章节记述了移民工作过程,记述了为移民工作作出奉献和牺牲的干部群众。
地方志有“存史、资政、教化”的功能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的时候说:“我来宁德的第一件事,就是要看府志、县志。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,就要了解它的历史。了解历史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,这样做,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、乡情民俗、名流商贾、桑麻农事,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规律性的东西。可谓‘开卷有益’。”“治郡者以志为鉴”,一部好的地方志可以为后来官员提供借鉴,也可以为客商、为游客提供准确可靠的地方资讯和景观信息。《十堰市志》的出版,为官员、客商、学者、游客提供了完整准确的地方资讯,是为地方建设服务的重要文化成果。
编写地方志要横排竖写,以时为序,尽量做到横不缺门,纵不断线。但凡编写过地方志的人都知道,做到横不缺门相对容易,而要做到纵不断线就比较难了。尤其是 《十堰市志》要记载从1866年到2008年140多年的历史,晚清、民国档案资料缺失较多,有些门类如军事 (驻军)、公安、司法、水运交通、民政、商务、财政、税收等,都难以做到纵不断线。有些问题需要做专题研究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。这只有俟诸将来的学者和市志编纂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