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基地新闻 >> 基地新闻 >> 正文
十堰市“历史文化活化工程”丛书总序
2025年08月10日 18:30 杨立志 点击:[]



(十堰市“历史文化活化工程”丛书书影)
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。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,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。”这一论述鞭辟入里,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,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,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,更为十堰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引领。

十堰是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两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,也是东部江汉平原文化与西部山岳文化的交融地。这里人杰地灵,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,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乐土,华夏文明的摇篮。郧阳区曲远河口、梅铺,郧西白龙洞、黄龙洞等地发现远古人类化石,尤其是郧阳学堂梁子发掘出土的“郧县人”头骨化石,距今约100万年,是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。

上古时期,十堰方国林立,庸国、麇国、房国、绞国等颇具代表性。

西周时期,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尹吉甫诞生于此,他作为《诗经》的重要作者与整理者,被誉为“中华诗祖”,其文化贡献影响深远。

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争霸、列国争雄,这里成为“朝秦暮楚”之区,楚文化与秦文化相互交融,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。2500年前,老子的弟子尹喜到武当山栖居修道,成为传播《道德经》第一人。

秦汉以后,大批人来武当山修炼、学道、隐居,武当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道教活动中心之一,唐代时被列为第九福地。

由于宋元统治者对真武神的信仰,武当山有了“非玄武不足以当之”的美誉,成为真武祖庭。陈抟、张守清、张三丰等一批高道在武当山留下了众多文化遗迹,丰富了武当山的文化内涵。

明朝时期,皇室大规模建设武当山,使其成为明朝“皇室家庙”,地位超越五岳。彼时设立郧阳抚治,坐镇郧阳,统辖秦巴区域四省周边“五道、八府、九州、六十五县”,郧阳由此成为明代中叶至清初两百余年间区域性的政治、军事、文化中心。武当道教的鼎盛,吸引了包括徐霞客在内的大批朝中官员、文人墨客,游览之风盛行。

近代中国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,面对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”,十堰紧跟大时代步伐,在历次革命运动中书写了壮丽篇章。张振武、施洋、何世昌、杨献珍等郧阳人物,以其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彪炳史册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第二汽车制造厂落户十堰,成为“三线建设”的典范。十堰因车而建、因车而兴,在中国现代工业史和民族汽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成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。

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。为进一步发掘、保护、传承、发展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,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,十堰市组织实施了“历史名人活化工程”和“历史文化活化工程”(简称“双活化”工程)。该工程结合十堰的历史传承、区域文化和时代要求,遴选一批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事件与历史文化名人,综合运用学术研究手段,对十堰的人物IP、事件IP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。

通过广泛听取专家意见、网络投票等方式,十堰市确定并公布了“双活化”工程第一批项目,选择武当文化、汉水文化、汽车文化、红色革命文化、诗经文化、古人类文化作为重点打造的六大文化品牌;选取十个历史名人作为这六大文化的典型代表,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,与学堂梁子遗址发掘的三具头骨化石,共同在十堰的文化发展中留下关键的实证与史料,展现出十堰道法自然、天人合一的太和精神,重人贵生、诚信向善的慈爱精神,多元并存、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。

文以载道,以文化人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统筹推进‘五位一体’总体布局、协调推进‘四个全面’战略布局,文化是重要内容;推动高质量发展,文化是重要支点;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文化是重要因素;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,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。”十堰“双活化”工程系列研究成果的出版,将擦亮文化招牌形成文化自觉,塑造文化品牌树立文化自信,打造文化名牌实现文化自养,缔造文化王牌达到文化自强,以清晰、明朗、坚定的城市精神,持续引领生态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与崛起,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和不竭的文化动力,在持续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展现十堰担当,贡献十堰力量。

是为序。



关闭